浅谈影响血制品企业发展的因素
文/新化浆站 伍 杰
什么是血制品?血制品是由健康人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,经分离、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一类产品。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制剂、人免疫球蛋白制剂、人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制剂等。
它的具体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:首先是通过下游单采血浆站对健康人进行体检,化验,离心机采取血浆,速冻,复检,采取到血浆,送往上游生产企业进行多次离心过滤分离得到初步的血制品,接着将初步的血制品灭活除菌,然后加以罐装,由专业人员封样后,还需要抽样检验,检验合格后才可以下发合格证,向渠道商流通,最终被医院、药店所应用。
为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,我国对血制企业经营资质、血浆的来源、产品进出口等方面采取了严格的限制。我国自1985年起即严格限制血制品的进口种类;自2001年起国务院不再批准新的血制品企业,且对于新浆站的审批进行总量控制。
从历史来看,我国浆站数量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增加,从2012年的151家增加到2017年的249家,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为11%;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267家浆站。而且,各省浆站数量受到地方政府偏好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。整体而言,中西部省份浆站设置较多,东部沿海、直辖市等地区浆站设置较少。
血制品行业发展情况:从“供不应求”到“供需动态平衡”又到“供不应求”。
2002-2014年,行业供不应求。2006年浆站改制及2011年贵州浆站关停导致采浆量大幅波动,血浆供给量减少。2012年卫生部推行“血制品倍增计划”,奠定采浆增长基础,在政策推行下,2014年采浆量5200余吨。行业供不应求局面有所缓和。2015-2016年,行业量价齐升。2015年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取消,静丙、纤原等产品开始不同幅度提价,叠加新设浆站增加推动浆量持续增长,行业迎来量价齐升。
2017-2021年,行业供需动态平衡。2017-2018年两票制改革重塑血制品流通环节,渠道清库存导致血制企业短期面临需求下滑。
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,行业采浆受阻,但诊疗人次也是断崖式下降。同时,医院积极储备血制品应对疫情,行业暂时处于供小于求,加速清库存状态。
2022年以来,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疫情散发,对于浆站采浆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,第一,部分浆站因疫情直接关停;第二,献浆人员出行意愿下降;第三,新浆站建设和验收工作推迟。
同时对重型新冠肺炎患者,在发病14天内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,可降低患病28天时的死亡率。因此,部分地区相关部门将静脉注人免疫球蛋白,列入新冠肺炎治疗药品指导性目录建议清单,用于辅助新冠确诊病例特别是危重症的治疗。
现在全面放开后,医院端对血制品需求量的增加上升。除了免疫球蛋白,白蛋白、静丙也是血制品之一。白蛋白的临床作用主要是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渗透压,我国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相对较成熟,科室分布广泛。2020年我国白蛋白市场份额占比60%,是最主要的品类,市场规模约210亿元,近十年复合增速为13%。但进口占比高达64%,国产厂商的白蛋白供给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白蛋白市场需求。
同样,2020年静丙每千人用量为23.2克,至少需要近14000吨采浆,而2020年中国采浆量仅为8300吨,存在5700吨的采浆缺口。这么看,其实早前的供需均衡也是依靠国外进口而达到的,单单靠国内的企业很难满足这血制品的需求。
血制产品来源于血浆,血制品企业向上游采浆端的议价空间有限。血制品企业支付给献浆员的各类补贴占生产成本的70%左右,这一费用在前期采浆时支付,补贴合计约在300-400元/人次(单次献浆580ml),因此吨浆生产成本约为80-90万元。
另一方面,目前血制品销售环节较短,渠道空间较小。倘若浆站多、采浆量大,就会收入偏高些,但具体去掉成本盈利多少还是要看销售的品种。
也就是说,看这些公司的时候,不能看它有多少浆站,还要看它的“产品”质量!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对于血浆制品产业,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质量,刚需是血浆产量。